来源:黄山市陶瓷协会 发布时间:2012-11-19 浏览次数:1452 【关闭】
黄山市陶瓷行业发展现状
黄山市陶瓷行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徽派陶瓷工艺美术发展更是黄山市传统工艺美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和人类文明瑰宝缩影。传统陶瓷行业具有文化和技术含量高、吸纳劳动就业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和社会价值高等特点,而黄山市现有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条件都不逊色于邻市,应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发扬。为振兴我市陶瓷产业,打造徽派陶瓷品牌,弘扬徽派陶瓷文化,维护行业经济利益,传播安徽陶瓷传统文化,培育和提升特色陶瓷产业竞争力,发展多种制经济,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引导和扩大就业,拉动内需,促进黄山市经济较快发展,成立黄山市陶瓷协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性,
从黄山市陶瓷历史上看,汉代以后,随着瓷器的发明,黄山市也出现了烧造青色釉、青白釉等,明清时期,祁门县瓷业达到成熟稳定的发展,成为黄山轻工业发展史上灿烂夺目的一章,成为引人瞩目的重要文化遗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陶瓷工业迅速发展,如今已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陶瓷生产大国、消费大国。中国生产的日用陶瓷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左右,陈设艺术陶瓷产量是全球的65%,建筑陶瓷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半壁江山。安徽地处华东中部,拥有得天独厚的陶瓷资源,在继承和发扬传统陶瓷的基础上,许多陶瓷厂家顺应时代的发展,纷纷上马生产现代实用陶瓷和装饰陈设陶瓷,许多产品及作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相当的位置。为安徽陶瓷业的振兴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黄山市陶瓷业历史悠久、资源丰富
安徽的陶瓷资源主要分布在皖北皖南的两个大的集中区域。淮北区内的陶瓷原料主要有沉积型、风化型两种类型。沉积型陶瓷原料为硬质高岭土、铝土泥岩,与煤系地层有关;风化型陶瓷原料为瓷土、瓷石与中性、酸性岩体、岩脉风化程度有关。这为陶的制作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次,以淮南、界首为中心的两大地区的原料形成及类型皆与淮北地区相同,仅淮北地区的硬质高岭土矿查明资源储量达1000多万吨,达到大型矿产地标准,近期在淮南地区又发现了储量较大的紫砂岩矿层,目前尚未开发利用。
皖南地区的陶瓷原料主要以沉积岩为主,部分地区风化型形成及开采也有不断的进展,集中形成以祁门、宁国、广德、舒城等地为中心,尤以祁门的高岭土和宁国地区的紫砂岩储量较大。祁门瓷土为瓷土之王,视为祁门特产之一,自古就很有名。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载:“景德镇从古至今为烧器地,然不产白土,出土婺源、祁门两山”。清代《续文献通考》说:“陶土之种类极多,纯粹者,西人称高岭土。高岭土虽多供输出,用者多来自祁门,祁门南乡龙风壁,西乡伊坑,产量均高,即景德镇所用之上等原料,亦多取于此。”《陶冶图》中“采石制泥”一节中说:“石产江南徽州祁门县平里、郭口两山,距窑厂二百里,开窑取之。”祁门瓷矿资源丰富,全县总蕴藏量当在1000万吨以上,东路双溪流、南路平里、西路伊坑、茅棚店等地均有出产,而质量优的为东乡上程、下程、胡坑和庄岭一带。祁门瓷土开采,历史悠久,古代有专营瓷土生意的商人,是名闻一时的徽商中独特的一支。清同治4年(1865),他在祁东庄岭村,发现了太和坑瓷矿。太和坑出产的瓷土洁白、细腻、质硬性粘、耐烧。适逢此时,景德镇御窑接受了为宫庭烧制御用瓷床的任务。因瓷床器大,试用了多处瓷土均未达到质量要求,正在为难之时,采用太和坑瓷土后一举成功,得到清皇朝嘉赏,祁门瓷土更加声誉鹊起。此后景德镇御窑瓷器,均以太和坑瓷土为主原料,以致后来祁门瓷业有自己的长足发展,才终止输入景德镇。以太和坑为代表的祁门瓷土,色纯白,带花纹,俗称“土脑”,有“天然配方”和“瓷土之王”的美誉。烧制瓷器时,不走模型,不翘不裂,水分平衡,成瓷光妍,是大件瓷、出口瓷、电用瓷绝佳的原料。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早在1909年的南洋劝业会上,“胡培春”牌瓷土就获得大奖;1915年,又在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又荣获银质奖章;据说,1953年,景德镇瓷器参加国际评选会,凡用祁门瓷土制成的瓷器,都获得了奖。由此足见祁门瓷土超凡的品质。
二、黄山市陶瓷产品类型及其产业的的分布
随着我市陶瓷行业的发展,树立全市整体陶瓷行业的内外形象,构建陶瓷业的信息共享平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本市内的陶瓷资源,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大问题,它关系到这一行业能否做大做强,能否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的关键所在。目前陶瓷行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陶瓷产生基础雄厚,体系完备,并且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成为了当地传统的支柱产业。但同时,由于长期的过度开采,造成了资源枯竭的问题。这些发达地区的陶瓷业就把原材料的目光盯向安徽,宜兴锁定了广德和宁国,景德镇始终祁门瓷土。所以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整合我市的优势资源和企业力量,抛弃被动生产,不寻市场,不求规模,不讲竞争的传统思维和行为惯性,树立敢于竞争、勤于创业,不断把产品做优,把项目做活,把市场做大,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积极推动陶瓷企业实施文化品牌扩张战略,发展行业特色品牌,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推动艺术陶瓷的发展。
祁门瓷业一直成为领头羊,经过百年的洗礼,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祁门瓷厂发展到后来的祁门陶瓷集团,一直成为祁门经济的支柱。如今正在进行有秩序的整合,合理的配置和利用资源,成为当下的主题。
三、陶瓷创意产业的前景与展望
陶瓷的原始功能是日用器皿,而现代的陶瓷产品亦主要集中在建筑陶瓷,由于过度的生产以及没有创新的产品出现,导致大量的产品没有核心的竞争力,产品缺乏品牌优势,企业利润微乎其微,部分企业面临停产或关闭状态。如何提高陶瓷行业的利润水平只有走创意陶瓷产业的路,变陶瓷大国为陶瓷强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进行突破,提高产品
档次,调整产品结构,重视产品创新。
近年来,景德镇将古老的陶瓷产业融入现代科技和文化创意,实现陶瓷产业创意化,创意陶瓷产业化,让陶瓷产业焕发新的光彩,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日本作为世界一个重要的陶瓷生产国,在陶瓷文化创意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做法,他们的陶瓷企业长期与民间陶瓷艺人、艺术家、博物馆、美术馆及高等艺术院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交流,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到企业参观指导,举办各种陶瓷展,听取并采纳专家对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见解。这样出来的产品集科研与创意于一体,一定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和丰厚的利润回报。
把创意陶瓷作为未来时期的发展方向,可以合理的利用资源,节约资源,提供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降低能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企业稳定地可持续发展。让日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日用化,走出一条全新的陶瓷创意之路。另外,创意陶瓷可以把旅游纪念品作为一个发展方向,创作出一系列符合当地文化的特色旅游品,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黄山市作为我省的陶瓷大市之一,目前从事陶瓷生产、设计、科研、贸易的企业及地方社团组织近30余家,从事艺术陶创作的中高级职称20余人,从事陶瓷工作的技术人员500余人。但目前面临一个重要的人才危机,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和技艺的人员,由于邻市的陶瓷业发展和渗透,猎头企业的锁定,慢慢流向外市,不及时有效的整合资源,发展支柱产业,留住人才,黄山陶瓷业的发展将面临严重的人才枯竭的危机,成立黄山市陶瓷协会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培养推动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所需人才,利用高校阵地,开设相关专业和学科,成为不断输送文化产业发展后备人才的“蓄水池”,打造出一支与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人才队伍。
为此,我们成立黄山市陶瓷协会,使之成为陶瓷艺人的陶瓷之家。规范行业发展,加强技艺交流,让黄山陶瓷产品走出国门,为弘扬和发展徽文化,发挥协会自己应有的作用。
根据目前我市陶瓷行业发展的市场需要,亟需建立全市陶瓷企业和行业专家、科研单位与相关专业院校组成的行业非盈利性社会团体,有利于协助主管部门对行业的管理与政策的落实,规范行业行为,研究陶瓷行业的规划和发展方向,支持企业战略,推动黄山市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的发展。
黄山市陶瓷协会筹备组
二0一二年十一月十九日